水患是水乡最大的灾难,一阵暴雨、一场洪水就把苦心经营的土地变成汪洋大海,把房屋冲垮浸毁,把人畜财物卷走。
面对水患,睿智的潭王人懂得,人类不能战胜自然,但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界的特点和规律去努力求得生存和发展。因而他们造起船来,有了船,可以抗御水灾减少损失,有了船,可根据水乡特点发展水运业和捕捞业。
经历代实践拼搏,潭王的造船业十分发达,至20世纪20年代,潭王村达到一定规模的造船厂已有存记、大记、三兴和烈记等几家。
20世纪30年代,村里有一位造船师傅叫王致林,他是造“跳白”的高手。
所谓“跳白”,就是一种宽0.5米,长6.7米的渔船,船侧挂一片白色的长木板,木板能反光,鱼有趋光性,夜里这种渔船在河里游弋,鱼便往船里跳,故称“跳白”。
这种捕鱼方法,真是比姜太公还优哉游哉。
“跳白”的船体像龙舟,这也是龙舟的最初由来。村里人鼓励王致林造龙舟,王致林也早有此想法。该出手时便出手,王致林先造出了27桡的小龙舟,再造出了49桡的大龙舟。
真是初试啼声,一鸣惊人。远近各地纷纷前来请他当师傅。潭王王致林因此名闻遐迩。解放后王致林的儿子王协镇,继承了父亲的造龙舟工艺,为揭阳、普宁各地造出了一批批优质的龙舟。
改革开放以后,王协镇的儿子王慰军,对家传造龙舟技术进行科学创新,造出了一艘艘美轮美奂的51桡龙舟。在最近的百龙闹榕江竞赛活动中,王慰军的心情无比激动,因为此次参赛的乡村中,有一半乡村的龙舟是他们的家族建造的。
因为潭王村近江,河道大多宽敞阔大,因而王家所造的龙舟,大多都是有51桡的大型龙舟,或者是37桡的中型龙舟。
至于应对一些村落比较狭小的河道,便有十几二十桡的龙舟,或者是到三十桡这种双排坐十五人的龙舟了。
至于这其中的代表就要说道潮州的庵埠了。
庵埠龙舟在潮汕地区也是极具盛名的一种龙舟。
庵埠的龙舟长20.5米,腹宽1.2米。头部由龙脖和龙头组成,龙头可装拆。一般来说,潮汕地区的龙头都是可以拆卸的。这关乎到祭拜等原因,潮汕人划龙舟,这里面的讲究可大了。
庵埠龙舟中间压有至关舟身的木杆,每年要划龙舟之前都要装上绞紧。舟身油饰龙鳞,颜色有红龙、黄龙、青龙、白粉龙、乌粉龙、粉红龙。
最常见的是红龙和青龙,几乎每个村都有。其中,黄龙最先建制是外文村,白粉只有官路村才有,粉红龙也只有少数几个村才有。龙头雕刻与装饰非常讲究,并饰以鹿角、黄花布、青花布、红花布、粉红布。
根据每个龙头的颜色而装饰。五色龙旗,分别是?黑、红、黄、青、白五种颜色。
铜镜、胡须的颜色有黑、红、青、黄、白、粉红等颜色。每舟一共是37个人,17对,头一人坐在龙头后司鼓,中间一人站着打锣,划时四面转身敲打呼喝,指挥划的人,尾站一人掌舵,其他34人分作在舟身左右划桨。
根据历史记载潮安区庵埠镇自明朝与清朝时期赛龙舟就相当活跃。较先建制龙舟者为宝陇村,有青龙红龙各一条。继起镇内的有、大干村、文里村、溪头李?、外文里、仙溪村、茂龙村、薛陇、古松轩、寨内、美乡村等村造了龙舟。
近年来,由于镇内许多溪流的环境整治,很多村落就开始建制较短的龙舟,才能在现在的溪流中转弯,现在短的龙舟大约长15米,从原来的每舟17对37人,缩减成11对25人,虽然人数减少了,但精彩程度不减。到了如今,几乎每个村都有2条或6条以上的11对龙舟。现在划17对传统龙舟只剩、大干村、美乡村、文里村、庄陇村、宝陇村、梅龙村、砚前村、郭陇乡、薛陇乡等少数村。
龙舟的建造工艺,时至而今,已经没有多少人靠吃这样的饭碗了。
潭王村造龙世家王家王井,已经是第五代会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人了,已有六十岁的高龄,他们王家如今也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,毕竟建造一艘龙舟所能赚到的钱并不多,并且这其中的建造工序太多,太过辛苦,导致现如今造舟技术尴尬的地步,没有年轻人想学,但却对划龙舟的热情却不减。
此时的王井,正身在港畔村内,他不止为自己的家乡建造龙舟,同时也会收一些外活,就像他现在,带领着自己仅存的一只团队来到港畔村,为他们建造17对37人的中型龙舟,如今已经有两个多月了,舟身基本上已经初具规模,至于剩下的,便是上色与绘画等工艺,于一个月后的端午来临,这两艘龙舟就可以下水了。
此时在港畔村的龙舟阁内,王井正与其他四人在一起建造龙舟,如今的两艘中型龙舟也已成形,只见舟身还是木头的颜色,龙头也已经雕刻出来,两艘龙舟的龙头尽皆用红布盖住,在还没有正式完成之前,是不可以掀开的尤其是龙头上的龙眼,其实红布蒙住的是就是龙眼。
未完成的龙舟,龙眼一般还未开,毕竟画龙一旦点睛,就代表着龙生飞空。
此时的龙舟阁内,王井正在给龙舟的舟身打磨,想要上色,龙舟的舟身必须足够平坦与光滑才行。
当然了,打磨舟身也是一件极为耗时的事情,这不仅仅需要眼力巧力,更需要一个人的耐力。没有耐力是完成不了这件事情的。
“我说爷爷,可以了吧!”这个时候,在一艘龙舟上,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开口说道,对于已经连续几天重复作打磨舟身这样的事情,他明显已经有些烦腻了。
“可以什么可以,你这瓜娃子,当初可是你要跟过来的,赶紧磨,叨叨个什么劲啊!”王井开口,只见他的长相极为普通,两鬓微白,而却下巴还附有一些胡茬子,黝黑的体色却代表也另类的一种硬朗。
之前开口的年轻人是他的孙子,叫王文,有十几岁了,出于对建造龙舟的好奇,他自告奋勇地跟随了王井过来,起初几日还好,有好奇心作祟,但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就感觉到不耐烦了,每次都是在造舟身啊,造舟身,造到现在还得磨光滑,这简直太不符合他作为孩子应有的心性了,所以磨到了今天,他的身子抗议了起来。
他看着自己的双手,因为一直在打磨龙舟舟身的原因,他已经有厚茧长出,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水泡,那股酸爽劲,折腾得他都不成人样了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